首页 > 教学动态 > 校园动态
上实剑桥动态 | 同济大学研学活动:科技之光,点亮未来
2024-06-05  

同济大学研学活动

 

 

5月28日下午,在李藜主任的带领下,我校数十位师生赴同济大学开展了一场电子信息科技研学活动。师生们参观了同济大学的格斗机器人实验室、智能汽车实验室、VEX机器人实验室、AI机器人实验室,进行了深度体验与交流,并聆听了叶晨教授《辞海古卷——AI赋能汉字创意设计》的学术讲座。

本次研学活动,同学们受益匪浅,纷纷用文字记录下对于本次活动的感受与心得。

 

 

 

G2-4 曹鲁园

我所在G2组的第一站便是人工智能应用实验室。在这里,同济大学的学生为我们展示了人工智能赋能的自动化无人车具,在模拟城市环境中各种极有开发潜能的应用,其中包括无人驾驶车辆与摩托车如何识别道路、维持平衡,并自主计算出安全保守的行进路线。同时小组内编程人员为我们讲解并展示了测试和调参过程,在训练自动化载具识别复杂路段时的积极作用,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开发过程。 

第二站是机器人对抗赛的讲解与演示。在几乎完全还原本赛季比赛场所的场地内,同济大学学生细致描述了比赛规则与赛前准备中对于机器人的设计过程,并教会了我们对于现有的刚刚打完比赛的两台机器结构产物的操作。所有同学都进行了尝试操作,这一过程激发了部分同学对于相应赛事的好奇与向往之心。

在结束了欢声笑语的尝试与讨论后,我们来到了建筑二层的开放式区域,展开了对于小型类人形机器人的学习与了解。这一项目的学习让我们深入了解了如何使用已完成开发的前置简化编程平台,来设计机器人的关节移动,并以此编写机器人的全套动作。我们还模拟了利用穿戴式传感器来控制机器人的动作。随后的第四站,我们前往一层开放空间观看了自动结构使用人工智能识别物体并执行相应任务的操作,同时也了解了使用机器人进行城市反恐的发展前景。

 

在经历了大半天参观与实操后,我们聆听了叶晨教授对于人工智能在汉字书法领域实际应用的讲座。在此过程中我们了解了汉字从铅与火时代踏入光电时代的进程中先辈们做出的努力,讲座内容既包含对于书法字体的分析,又有人工智能算法对于书法笔画连接的识别与再书写,以及人工智能的训练过程。讲座内容清晰明了,让我们对人工智能的理解更上一层楼。在讲座的最后,同学与老师们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并获得了叶晨教授的一一说明与解答。

 

 

G1-4 赵梓谕

在研学的过程中,我参观了许多实验室和研究中心。这些实验室设备先进,研究项目丰富多样。让我印象深刻的是VEX比赛,在实验室中,我们看到了机器人的对战场地,每年的比赛道具以及墙上、柜子上的大赛奖杯奖项。通过老师和学长的介绍,我们了解了VEX比赛的基本规则,也对这一比赛产生浓厚兴趣。此外,我们还看了自动驾驶机器人,摩托车等等。研究人员通过数次实验和改进,使摩托车平衡并成功按照指示路线行走。我们也在听讲座的过程中了解了AI造字的起源和困难。通过与他们的交流, 我对科研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深刻体会到了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G1-4 霍思远

我所知道的同济大学是一个理工科的强校,事实也是如此,这次的研学让我眼前一亮。机器人的比赛比比皆是,但每当听到VEX这个赛事时还是让我兴奋不已。VEX是一个通过以组装、编程、操作机器人的手段来完成官方指定任务的比赛,同济队所创造的记录也让我尤为惊叹,建造机器人要用到的模块也数不胜数,这改变了我对机器人设计是一项简单工作的看法

感谢学校的此次活动,让我受益匪浅,更加激发我对理工科学习的兴趣。随着时代的发展。无人驾驶也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同济大学也恰好给了我学习的机会,从车身的设计到程序的编辑,无一例外都是同济大学学生独立完成的,包括复杂的集成电路,以及最为复杂的中央处理器,让我意识到了语言编程并非易事,还需更多的学习和实践。

 

 

G-1 顾思源

同济大学赢得了2023年、2018年VEX机器人竞赛全国冠军,几位队员为我们介绍了VEX比赛的规则以及模拟赛场各设施的用途。在队员的介绍下,我们了解到了2023年的赛制规则,以及每年的规则各不相同这一赛事特点。去年,他们在投掷飞碟规则中,凭借精准的投射技巧与巧妙利用气枪阻止对手得分的技术斩获了全国冠军。今年,他们在运送三角球与机器人攀爬的新评分机制下做出了相应的创新:利用滚轮转动流畅地将三角球吸入发射器,再用反方向的高齿轮转动将球快速且精准地射出,使其拥有极高的得分能力;在面临簇拥在一起的球堆时,小车侧面的气动门会在气体的冲击下快速弹出,在车前方夹出一片梯形区域,作为一个简易推土机,单次即可运送好几个三角球。

 

 

G1-1罗昊轩

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同济大学的校门映入眼帘。首先我们来到了VEX机器人比赛的工作室,一进门我就被这些精美的机器人惊住了,墙上到处都陈列着同济大学队在各类国际大赛取得的奖杯,令我发自内心的佩服。三位队员为我们讲解了比赛的规则,为我们展示了他们的一个小模拟赛场,这里每个机器人都是由他们亲自搭建,并且我们也了解到赛季规则更换的独特机制,从去年的“投掷飞碟”再到今年的“投放小球”,每一次都是对球员的一次考验。最后我们还亲自尝试了如何驾驶机器人。令人意犹未尽。

我们听了有关“汉字数字化”的讲座,叶晨教授讲得引人入胜,那些汉字深深地震撼了我,我们也了解到了AI是如何写出毛笔字,以及仿出人类的字迹。这次同济大学之旅受益匪浅,我在学习上也更有了动力,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我能达到自己的目标,离梦想越来越近。

 

 

A1-2 解树豪&胡潇予

在踏入距离上实剑桥一个半小时车程的同济大学,现代化的校园建筑与平和宁静但不乏活力的校园环境是我的第一印象,这是一所培养杰出人才的现代化摇篮。

参观同济大学机器人实验室,令我受益匪浅。机器人在教室里默默运作,展现着人工智能的神奇之处。它们的优雅动作和高效运转展现了科技的魅力,我领略了机器人技术的最新成果,感叹科技的飞速发展。

在四楼的竞赛实验室,在指导老师讲解的同时,队员用手柄操作“耐撞大王”,给我们展示了具体操作和运行方式。队员独立设计搭建的机器车可以通过手柄操作吸球和放球,以达到比赛得分的目的,同时它们拥有自己的机械臂,或者说爪子,可以牢牢抓住20厘米高的横杆。看似简单的操控极具技术含量,同样也需要极大的热情。

给我们讲解的学长们都很有趣,分享了很多细节,或者说更像是在介绍一个让他自豪的艺术作品一样,包含着时间和知识的沉淀,以及埋头苦干坚持不懈的执着。我觉得像被点燃了一样,在小小实验室里蕴藏的,是一份份汗水,一份份努力,一份份激情和一份份热爱,令人向往不已。

分享到: